Search This Blog

Pages

Friday, June 26, 2009

吴哥行文化篇

Share





现存的吴哥古迹绝大部分都是宗教建筑,甚至公共设施的位置和形式也能在宗教上找到依据。所以要更好地欣赏吴哥建筑,了解一些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基本常识是很必要的。

婆罗门教与佛教
婆罗门教脱胎于印度古老的吠陀神话,主要经典是《吠陀经》。主要神灵是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主要的信仰有吠陀天启、生灭轮回、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后来吸收了佛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一些理论,形成了印度教。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很多理论直接来源于婆罗门教,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否认天神创世。东南亚各国大多信奉上座部佛教。

一些重要的建筑形式
须弥山:又名“曼陀罗”,在婆罗门教经典中,指世界的中心。世界的四周有咸海、铁围山围 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是人间世界,上层有三十三天及很多层的各种“天”,是各路天神的住所,最中心、最高的须弥山顶(帝释天)就住着湿婆。佛教 沿用了这一概念,认为须弥山是一小世界的中心,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合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是 一种原始的宇宙无限思想。为了模拟神的居所,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将寺庙建在山顶上,如吴哥早期的荔枝山巴肯山。但后期寺庙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山顶显然无法容纳,于是在平地建造的寺庙也努力做成高大的人造山,并以池塘、平台、尖塔模拟须弥山和周围的地理环境。吴哥寺巴戎寺都是典型代表。此外,寺庙建筑的各种数据如边长、高度、塔的数量等等都与经典相吻合。
金刚宝座塔: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塔群建造方式,先建造平台,在平台四方各建一座小塔,中央建一座高塔。在佛教寺庙中,主要是密教采用这种布局方式,五塔分别象征着中大日如来、东阿閦佛、南宝生佛、西阿弥陀佛、北不空成就佛。吴哥寺的顶层即金刚宝座塔形式。

一些重要的人物
湿婆(Siva):婆罗 门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与创造之神,也是舞蹈之神、苦修之神。佛教中称为大自在天。他具有多重性格,与之对应的会显现为多种不同的法相,如林迦相、舞蹈相 等。他的基本形象是一个瑜伽苦行者,头顶新月,颈绕长蛇,胸佩骷髅璎珞,腰裹兽皮,遍身涂炭,四手持鼓、法螺、水罐、三股叉,跳着创造与毁灭世界的宇宙之 舞。他的事迹主要有:毁灭了三座魔城,吞下能摧毁世界的毒药,把爱神烧为灰烬,创造了舞蹈,让恒河水在头发间流转缓冲等等,这些都在他的种种形象中有所体 现。湿婆的妻子是雪山女神,同样具有多重人格,并且相对应的有多个形象和名字,如光明女神乌玛、复仇女神杜尔伽、死神迦梨等。湿婆的坐骑是白牛南迪。吴哥 窟中很多寺庙特别是早期寺庙都是为供奉湿婆而建,如女王宫巴肯寺等。
梵天(Brahma): 婆罗门教的主神,创世之神,“梵”意为宇宙的终极存在,梵天即梵的化身。在佛教教义中称为初禅天,又分为梵众天、梵辅天与大梵天。梵天由漂浮在混沌中的金 蛋中诞生,然后创造了宇宙万物。甚至他的妻子也是他自己创造的——辩才天女。梵天还创造了梵文,其每个字母都具有神秘力量,念诵真言和瑜伽修炼时冥想梵文 字母都有修行的功效。梵天的形象是四头四面(原本五个头,被湿婆摧毁了一个),即东南亚广泛供奉的“四面佛”。坐骑是孔雀。有些湿婆信徒认为梵天是湿婆在创造世界时的化身。吴哥窟中随处可见的四面佛即是梵天,以巴戎寺为最壮观。
毗湿奴(Vishnu): 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维持宇宙秩序的神。佛教称为遍入天。在古老的吠陀神话中,毗湿奴躺在大蛇的身体上沉睡,在混沌宇宙中漂浮。每当一劫(差不多43亿 年)之始他就会醒来,肚脐中长出一支莲花,梵天从莲花中诞生创造世界,一劫之末湿婆又会毁灭世界,周而复始。在婆罗门教中他的法力大大增强,有十种救世化 身,如在洪水中拯救人类始祖的灵鱼马特斯亚,与妖魔搏斗一千年拯救了大地女神的野猪瓦拉哈,三步跨越三界的侏儒瓦摩纳,《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释迦牟 尼等等。最后还有一个骑白马、持宝剑的形象,将在世界毁灭时现世。毗湿奴的形象是蓝色皮肤,四臂持法螺、转轮、莲花、神弓等。他的妻子是在搅拌乳海时诞生 的吉祥天女。他的坐骑是金翅大鹏鸟伽鲁达。有些湿婆信徒认为毗湿奴是湿婆在维护世界秩序时的化身。吴哥古迹中较晚期的婆罗门教寺庙多供奉毗湿奴,最重要的 非吴哥寺莫属。
哈努曼(Hanuman):也许神猴哈努曼的名字你不大熟悉,但你不会不知道孙悟空。印度教中的神猴将军哈努曼据信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人物之一。和孙悟空一样,哈努曼神通广大,他帮助罗摩从魔王手中救出了王后悉达。吴哥寺第一层西回廊的浮雕“楞迦之战”中就有哈努曼率领猴子军队战斗的场景。
纳迦(Naga):是印度神话中居住在地下和海底的神蛇,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在佛教中为护法神,在汉译佛经中通常译为“龙”,即“天龙八部”中的“龙”。吴哥古迹群众几乎所有的桥梁(如通王城的护城河桥)栏杆都是纳迦的身体,一端是孔雀开屏造型的蛇头。吴哥寺主道两侧也有同样的栏杆。东南亚很多寺庙入口都有纳迦塑像,如同中国的石狮子。纳迦最著名的事迹,是作为搅拌乳海的的绳子。
阿卜娑罗(Apsara):婆罗门教的天女,地位不甚高,但非常美丽,能歌善舞,即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在搅拌乳海过程中,毗湿奴化身为阿卜娑罗在空中音乐舞蹈,结果阿修罗看得目眩神迷,修罗就趁机取走了长生的甘露。吴哥古迹群各处建筑雕像中都有她们的形象,以吴哥寺女王宫数量最多,也最精美。在高棉传统舞蹈天女之舞(Apsara Dancing)中,舞姿模仿阿卜娑罗,极为典雅。在暹粒城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演出。
修罗(Sura)与阿修罗(Asura): 类似于基督教中的“天使”与“魔鬼”的概念。“修罗”意为端正,“阿”表示相反,“阿修罗”也就是不端正了。佛教中阿修罗道列为“六道轮回”之一,介于天 道与人道之间,本性善良但骄傲而好斗。事实上二者原本是亲戚,善恶之别也并不分明。他们结仇似乎主要是因为作为天神的因陀罗爱上美貌的阿修罗女子而又喜新 厌旧导致的战争。修罗与阿修罗最著名的合作是合力搅拌乳海以获取长生不老的甘露。通王城的护城河桥栏杆就表现了这一场景。吴哥寺也有整面墙的长浮雕。从形象上区分,修罗眼睛细长、神态平和,而阿修罗圆睁双目,怒气勃发。

一些重要的故事
搅拌乳海:修罗与阿修罗生活在须弥山上,这里四时香花不败,生活无忧无虑。但他们也有生老 病死的烦恼。于是修罗与阿修罗商定,合力搅拌乳海,以得到能长生不老的甘露,平均分配。他们用神蛇纳迦作绳子,用高耸的须弥山作搅拌棒,请毗湿奴的化身神 龟潜入海底作支点,开始搅拌。他们大概工作了几百年时间,当乳海被搅拌成酥油时,海里生出了吉祥天女和最美的阿卜娑罗,还有酒神、白马、魔石、白象等等, 最后是不死神药。但紧接着又生出了足以毁灭世界的可怕的剧毒,湿婆为了拯救世界把它吞下去,结果脖子被烧青了。神药出现在比较靠近阿修罗的一边,但毗湿奴 化身阿卜娑罗在空中起舞,阿修罗看得心醉神迷,把盛着神药的碗交给了她。毗湿奴和修罗趁机喝下神药,从此长生不老。修罗和阿修罗也从此成为敌人,征战不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